北大校长勉励新生:做有理想有学问的实干家
9月1日上午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
以“研在北大,志在家国——
新时代北大研究生的使命担当”为题
为2022级研究生新生带来了一堂
生动、深刻的“开学第一课”
校本部、医学部
全体2022级研究生及教师代表
在昌平新校区国际报告厅主课堂
和各院系分课堂同步听课
2022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双奥”梦圆。不久之后,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系统总结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经验,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开局起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龚旗煌指出: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大家未来的几年将在北大完成研究生学业并走向工作岗位,大家的人生黄金时期将参与并见证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这决定了同学们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
”
围绕这一主题,龚旗煌回顾了北大的历史和传统,展望了北大当下的发展和使命,以及在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秉持的目标和理念。他鼓励同学们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其中,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昌平新校区主课堂
各院系分课堂同步听课
01
北大的历史与发展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始终担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承担着为国育才、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这是北大骨子里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使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这是对北大光荣传统的高度肯定。
一百年前,一大批北大师生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也最早在中国介绍、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两位北大教授,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十月怀胎在红楼,一朝分娩在红船”,这里的红楼就是北大的老校址,也是现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的所在地。
北大红楼
新中国的成立使北大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北大师生在“两弹一星”、百万次电子计算机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师生和校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先锋作用。
近年来,北大注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前沿与交叉学科,布局了一批新体制研究机构,聚集了若干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优秀团队,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升。
在2017年9月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北大有41个学科入选,居全国高校首位。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北大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02
研在北大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17年,北京大学成立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新时代。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历史
近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坚守育人初心、回归培养本质、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发展,取得显著成果。
北京大学着力构建立德树人“共性+特色”培养育人体系。在共性培养方面,突出思政教育主渠道;在特色培养方面,注重思政教育实践性。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突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02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需求北京大学坚持“四个面向”,持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实施“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支持计划”,加快推进国家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设立“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计划”。
大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突出科教融合,依托重大项目平台支撑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原始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推进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推动国家和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战略管理水平提升的领军人才。
03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北京大学以博士生资助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改变以往目标导向,代之以过程导向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模式;积极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国际化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合力,提高人才竞争力。
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目前,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已经构筑起“过程管理—培养成效—高水平导师队伍—招生计划投入”相互联系的研究生教育正向反馈机制,进入以质量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
03
学以成人
在回顾了北大的光荣历史传统、展望了北大当下的发展和使命后,龚旗煌指出:
同学们,能进入北大继续深造,你们是优秀的,也是幸运的。你们已经见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将全程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亲历者、建设者和见证者。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对你们寄予厚望。
”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寄语广大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2018年5月2日,在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总书记来校考察,再次对广大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要求。
龚旗煌结合各个时期几位北大研究生的故事,向2022级研究生新生提出了三点希望:
北大精神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所大学的范畴。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以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把自己的知识才干、热情热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我们的校友郭永怀,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国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的研制。1968年,他在从青海基地连夜乘机赴北京汇报的途中遭遇飞机失事。生死瞬间,他本能地把装有研究数据文件的公文包放在胸前,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血肉之躯把文件完整地保护了下来,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国家利益。十几天后,氢弹就成功爆破了!
“北大是常为新的”。这既是说北大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充当先锋者的角色,也是讲在求真求知的道路上,北大一直致力于产生影响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大家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两弹元勋于敏,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第一届毕业生。1961年,他投身氢弹研制任务,在研究信息受到苏联和西方国家重重封锁、研究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他竭尽全力搜集相关信息,艰难探索,高强度的工作三次将他推向“鬼门关”。同为两弹元勋的中科院院士彭桓武曾这样评价:“于敏是国际上一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要做就要做新的,要做最前沿的。”这句话道出了科研的真谛。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管大家将来是继续走学术的道路,还是到各行各业建功立业,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都要以学业为本分,坚守学术诚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中国古代历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先要从修身做起。品德养成之于人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医学部2018届博士毕业生吴超和2019届博士毕业生王奔,作为第三批援鄂国家医疗队成员驰援武汉。3月11日,他们代表北大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他们在抗疫中获得的成长、感悟以及在前线的工作,得到总书记亲切回信肯定。与此同时,电子学院2017级博士生金明和课题组同事夜以继日,在1年之内就完成了国家交予的科研任务,成功推出了单个成本不足1元、性能全球领先的新型病毒传感芯片,学有所用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中文系2013届硕士毕业生、首批宁夏选调生宗立冬,毕业后只身前往贺兰山,去追逐心中的黄河新月。他从学说兰银方言开始,坚持融入基层和群众。曾经象牙塔里的青涩书生变成了一身尘土的西北汉子,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入选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
刚刚过去的暑假,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19级硕士生亓宗帅为队长的山鹰社登山队成功登顶海拔6525米的克孜色勒峰!在白雪皑皑的雪山之巅,北大人挑战极限、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一次次冲锋攀登中完美体现出来。
这些优秀的北大人于国家、于社会、于自然体现出的“向上”精神在一代代北大人身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讲座最后,龚旗煌对大家嘱咐道:
北大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学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希望大家在北大传统和精神滋养下,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祝愿各位同学在研究生期间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既书写你们各自精彩的人生答卷,也共同续写新时代北大的辉煌篇章!
”
↓点击视频,走进北大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暨培养说明会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月的重要环节。十余年来,学校坚持面向研究生新生集中说明培养要求、介绍相关制度,帮助研究生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科研和生活。近年来,校领导亲自讲授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新生开学第一课暨培养说明会采用“主课堂与分课堂、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课堂设在昌平新校区,由副校长、教务长王博主持。校本部和医学部共设67个分课堂。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图片:李香花、研究生院
视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排版 | 编辑 | 责编:郭雅颂
北大新生第一课!
腾空而起!北大学子斩获双金!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堪当时代重任,争做时代新人